在急診室,我們最擔心遇到的病人之一,就是看似只是小感冒,卻在短短幾天內病情急轉直下的寶寶。RSV(呼吸道融合病毒) 是造成新生兒與小嬰兒下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原因之一,每年秋冬都會帶來大量急診與住院個案。
初期容易被忽略的症狀
RSV一開始常表現得和感冒一樣:流鼻水、鼻塞、輕微咳嗽,甚至只是低燒。很多爸媽因此放心在家觀察,但對新生兒來說,病程可能進展極快。
三大「病情惡化」警訊
在臨床上,有三個症狀是判斷寶寶是否需要立即送醫的重要指標:
新生兒喝奶量驟減,從原本每餐能喝90ml,突然變成只喝40ml左右,或喝幾口就放棄,這代表身體能量不足,已經撐不住。
平常會踢腿、轉頭、和爸媽互動的寶寶,突然變得安靜、不太動,反應遲緩,顯示呼吸或全身狀況在惡化。
新生兒雖然本來就睡很多,但若怎麼叫都不太醒,或吃奶時一直打瞌睡,代表身體正進入危險狀態,常需要急診處理。
這些徵兆,比單純發燒更能反映寶寶的病情。當食慾、精神和清醒程度急速下滑,往往意味著病程兇猛,可能短時間內就要住院甚至使用氧氣治療。
預防才是關鍵
RSV目前沒有針對嬰幼兒的常規疫苗,也缺乏特效藥。治療大多只能支持療法,因此「預防」遠比「治療」更重要。
近年醫學已有新的選擇── 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它和傳統疫苗不同,不需要寶寶自己產生抗體,而是直接把能中和RSV的抗體注射到體內。這對於新生兒、早產兒,甚至健康寶寶,都是一道非常重要的防護網,目前早產兒等高風險族群可以使用健保資源,給付3-6劑不等,長效型的單株抗體則需要自費,出生後可接種一劑。
醫師的提醒
爸媽在家最重要的觀察重點不是單純體溫,而是寶寶吃得下多少、精神好不好、是否清醒有反應。一旦出現呼吸急促費力、食慾下降、活力減弱、嗜睡叫不醒的狀況,請不要猶豫,立刻至急診室就醫,替我們多爭取一點能幫助小病人戰勝病毒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