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11 月
2025

別再用生病換免疫!這些病毒可能讓孩子留下長期後遺症

 

許多家長會聽到長輩說「小孩多接觸細菌才會長免疫力」,這句話有部分正確,但容易被誤解。免疫系統的確需要透過環境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來成熟,例如戶外活動、與其他孩子互動,能刺激免疫細胞學習正常反應,有助降低過敏與免疫失衡風險。然而,這並不代表應該讓孩子暴露於高危險的病毒或細菌。「生病一次才會更強壯」並不是醫學專業支持的觀念。

在臨床上,我們特別擔心一些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留下長期後遺症的病毒,如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腸病毒、百日咳等。以RSV為例,它是造成嬰幼兒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的主要原因,一歲以下的寶寶感染後,未來發生氣喘或反覆喘鳴的機率明顯上升。此外,近年研究發現,幼年時的RSV重症感染與成人期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急性惡化的風險升高有關,推測早期嚴重下呼吸道病毒感染可能會造成氣道結構受損或免疫反應改變,留下長期呼吸道脆弱性(Jha et al., 2023;Shi et al., 2019)。因此,一歲以下的嬰兒在免疫系統尚未成熟時,若能透過疫苗或單株抗體建立保護,不僅降低嬰兒期住院與重症,也可能減少未來呼吸道疾病負擔,可說是對健康的長遠投資(ACIP/CDC, 2024)。

流感則常被誤認為只是「重感冒」,但流感併發肺炎、心肌炎、腦炎的個案並不少見,臨床上每年都能看到原本健康的孩子因流感而住院、使用呼吸器,甚至需要加護病房治療(CDC, 2023)。感染本身不能讓孩子變得更強壯,只會讓免疫系統承受不必要的高風險挑戰。

因此,從醫學角度來看,免疫發展的最佳策略是「適度自然接觸」加上「避免高風險病毒」。也就是說,孩子可以正常與同儕互動、探索世界並在戶外玩耍,同時應依專業建議完成疫苗及必要的單株抗體接種,避免使用「生病換免疫」的方式面對本可預防的疾病。

尤其在秋冬呼吸道病毒流行的季節,月子中心、托嬰中心及家中有年幼手足的環境,都更需要注意衛生防護、生病時避免接觸脆弱族群。守護孩子的健康,不是過度隔離、也不是任其感染,而是在防護與接觸之間找到最安全的平衡。

總結來說,孩子的免疫系統確實需要學習,但應該透過對的方式學習。應接觸的是無害或低風險的自然菌,而不是可能造成住院或長期呼吸道損害的病毒。透過科學、有效且安全的預防措施,才是讓孩子真正強壯的道路。

 

Reference:

  1. Shi T, et al. Global burden of RSV-associated acute 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in young children. The Lancet. 2019.
  2. Jha A, et al. Early-life RSV infection and long-term respiratory morbidity: linking to COPD risks. JAMA Network Open. 2023.
  3.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Influenza Surveillance Report. 2023.
  4.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
prof_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