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寶寶出生時,都帶著一條尚在成長的超迷你呼吸管道。
對我們來說輕鬆到可忽略的吸氣、吐氣,對他們卻是每天的高難度任務。
RSV特別擅長攻擊這些尚未發育成熟的細支氣管。它造成的黏液濃稠、腫脹狹窄,會像堵塞水管一樣,讓氧氣通道越來越窄,進而使寶寶呼吸每一下都顯得吃力。
因此感染RSV時,寶寶不見得會大哭發燒,而是默默表現出「努力活著」的跡象──喝兩口奶就停下來喘;睡著後又被呼吸困難驚醒;肋骨下方每吸一口氣就深深凹陷。這些細微變化,都是身體在告訴家長:我缺氧了,我需要幫忙。
越小的寶寶越不會表現典型症狀,越容易被誤判為普通感冒。但真實情況是,RSV已經悄悄往下侵犯,他們的肺正在變得比我們想像更辛苦。即使沒有高燒,仍可能急速惡化。
特別要提醒的是,重症寶寶大多原本很健康,不是早產,也沒有慢性病。一旦喘起來,他們幾乎沒有任何代償空間,可能短時間就需要氧氣或住院治療。
如果你注意到寶寶呼吸變快,鼻孔張大,或每吸氣胸口出現明顯凹陷;若嘴唇、指甲變得發紫,甚至突然停止呼吸——那絕對不是觀察即可,而是馬上動身前往急診的訊號。因為此時的每一秒,都是在跟缺氧拔河。
更棘手的是,RSV不只存在於寶寶之間。大人感染多半像輕度感冒,卻能把病毒傳給嬰幼兒與年長者;對肺部有慢性疾病的長輩來說,也可能造成肺炎或病情惡化。
所以,與其等到孩子喘得沒力才緊急求助,不如提前把可能的危機降到最低。家中若有2歲以下嬰幼兒,特別是未滿1歲的寶寶,在流行季儘量遠離密閉人多場所,感冒的家人避免親吻接觸,全家勤洗手。更重要的是,及早與醫師討論適合寶寶的RSV預防方式,趁病毒季來臨前為呼吸道加上一層防護。
每個寶寶都值得安穩地呼吸、自在地喝奶、好好地睡覺。
別等他用全身在告訴你呼吸好痛苦時,才意識到這場戰爭已經打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