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11 月
2025

嬰幼兒左流右新首重RSV 同步接種長效型單株抗體,健康安心一次搞定

  為了迎戰秋冬呼吸道疾病的盛行季節,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喊出「左流右新、健康安心」口號,並將於11月1日開放第二階段的公費疫苗接種,除了50至64歲新開放接種的民眾,6個月以上的學齡前兒童,或是家中有未滿6個月的新生兒之父母,若尚未接種公費疫苗,應積極響應政府德政,及早完成接種。「除了流感與新冠肺炎以外,呼吸道融合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簡稱RSV)對於家中嬰兒的健康衝擊更是不容小覷,一歲以下的嬰兒染病,相對於流感的重症與死亡風險,恐分別激增16倍、5倍,未來氣喘的風險還會增加3倍之多,應該盡力避免2歲前的RSV感
繼續閱讀 →
07
11 月
2025

寶寶沒有哭,不代表沒事──認識RSV的危險訊號

  每個寶寶出生時,都帶著一條尚在成長的超迷你呼吸管道。 對我們來說輕鬆到可忽略的吸氣、吐氣,對他們卻是每天的高難度任務。 RSV特別擅長攻擊這些尚未發育成熟的細支氣管。它造成的黏液濃稠、腫脹狹窄,會像堵塞水管一樣,讓氧氣通道越來越窄,進而使寶寶呼吸每一下都顯得吃力。 因此感染RSV時,寶寶不見得會大哭發燒,而是默默表現出「努力活著」的跡象──喝兩口奶就停下來喘;睡著後又被呼吸困難驚醒;肋骨下方每吸一口氣就深深凹陷。這些細微變化,都是身體在告訴家長:我缺氧了,我需要幫忙。 越小的寶寶越不會表現典型症狀,越容易被誤判為普通感冒。但真實情況是,RSV已經悄悄
繼續閱讀 →
07
11 月
2025

當RSV遇上氣喘體質:一場病毒感染可能留下長遠影響

  呼吸道融合病毒(RSV)是多數孩子在嬰幼兒時期早晚會遇到的病毒,其中一歲以前是最脆弱的階段。我們在臨床上,可以很頻繁地看到第一年就因為RSV住院的小小孩,而這群孩子往後反覆出現喘鳴或被診斷為氣喘的比例,確實比一般孩子高出許多。有家長會說:「是不是因為感染RSV,所以小孩變成氣喘?」這件事情目前的醫學共識是:RSV與氣喘之間的關係密切,但並非單一因果。 一部分孩子可能本來就帶有氣喘與過敏體質的基因傾向。這些孩子在遭遇RSV時,免疫反應會特別劇烈,下呼吸道受損的幅度較大,因此更容易留下未來的喘鳴問題。也就是說,RSV感染有時反而是揭露體質脆弱性的一個「早
繼續閱讀 →
07
11 月
2025

別再用生病換免疫!這些病毒可能讓孩子留下長期後遺症

  許多家長會聽到長輩說「小孩多接觸細菌才會長免疫力」,這句話有部分正確,但容易被誤解。免疫系統的確需要透過環境中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來成熟,例如戶外活動、與其他孩子互動,能刺激免疫細胞學習正常反應,有助降低過敏與免疫失衡風險。然而,這並不代表應該讓孩子暴露於高危險的病毒或細菌。「生病一次才會更強壯」並不是醫學專業支持的觀念。 在臨床上,我們特別擔心一些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甚至留下長期後遺症的病毒,如RSV(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腸病毒、百日咳等。以RSV為例,它是造成嬰幼兒細支氣管炎及肺炎的主要原因,一歲以下的寶寶感染後,未來發生氣喘或反覆喘鳴的機率明顯
繼續閱讀 →
07
11 月
2025

疾管署數據揭示:RSV檢出率持續攀升,家長別忽略這位隱形Boss

  最近大家都在關心流感疫情,但其實根據疾管署的資料顯示,除了流感之外,第二名的RSV(呼吸道融合病毒)和第三名的腺病毒也正在活躍中。從今年下半年全國的檢測趨勢來看,RSV的佔比一路往上升,圖表上那條紫色線越拉越長,表示病毒正在默默擴散。別被流感的新聞聲量掩蓋了,RSV其實才是近期值得注意的「隱形對手」。 這個病毒的傳染力是流感的三到四倍,尤其在月子中心、托嬰機構或家中有小寶寶的環境裡,特別容易出現群聚感染。好消息是,目前流感和RSV都有預防方式。流感可以透過疫苗接種降低感染風險,而RSV則有兩種防護策略:孕期接種疫苗,或是寶寶出生後施打單株抗體。這兩者
繼續閱讀 →